江南幸福生活app下载安卓-在朝鲜首次见面,彭德怀称“已做最坏打算”,金日成听完站了起来
你的位置:江南幸福生活app下载安卓 > 新闻动态 > 在朝鲜首次见面,彭德怀称“已做最坏打算”,金日成听完站了起来
在朝鲜首次见面,彭德怀称“已做最坏打算”,金日成听完站了起来
发布日期:2025-02-04 19:39    点击次数:180

前言

在那次决定命运的会面中,彭德怀的眼神冷峻,言辞沉稳——他没有给自己任何退路。面对朝鲜最高领袖,他直言:“我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。”这句看似平常的话,背后却隐藏着一场关乎两国未来的重大博弈。

而金日成的反应,竟出乎所有人意料——他突然站起身,似乎在这一刻做出了某种决定。那一瞬间,空气仿佛凝固,时局的脉络开始悄然改变。面对这位有着坚定信念的中国将军,金日成到底会如何回应?这一场短暂却深刻的会谈,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政治玄机?继续阅读,我们将揭开这段历史中不为人知的真相。一:彭、金首次在朝鲜见面毛主席收到北朝鲜领袖金日成的“求救信”,是在1950年10月1日。从信中希望我方“直接出动”4个字来看,金日成内心是非常急切的。但说实话,金日成并没有想到咱们会派彭德怀去。为何?因为彭德怀名气太大了。金日成在我国东北地区战斗过多年,不但与我东北抗联的杨靖宇将军等人相识,对咱们国内的这些名将、以及他们的经历,也都是有很深了解的。因此,一听说彭德怀挂帅,他便急切地期待见面。而彭德怀自接下重担后,就曾反复跟毛主席强调:“必须尽快与金日成同志见面,以讨论具体事宜”。于是,在志愿军大部队入朝的前一天,即1950年10月18日傍晚,一辆吉普车和一辆卡车就率先过了河。吉普车上坐着的正是彭德怀和警卫员,而卡车上则带着一部电台以及几位搞通信的同志。两辆车一前一后,驶往新义州,迎接他们的是北朝鲜的外务相。彭德怀原以为在那里能见到金日成,但外务相告诉他:情况发生了变化,金日成同志已经转移了。彭德怀当时就知道情况不妙,肯定是敌人又向北推进了。果然,外务相告诉他:“敌人推进得很快,我军已作出了撤出平壤的准备”。这就是我军入朝前,北朝鲜的状态:领袖金日成不得不四处避险,平壤也不保。没办法,18号的这天晚上,彭德怀只能在焦急地等待中度过。直到10月19日,金日成方面才打来电话,说他刚刚转移到更为安全的地方,约彭德怀到北镇外山沟的大洞一见。就这样,经过一夜行车,到20日上午9时,彭德怀终于见到了金日成。一见面,两人就像老朋友一样,紧紧地握住了对方的手。咱们都知道彭老总的脾气:直率!永远不弯弯绕绕。两人坐下后,彭德怀拿出一份电文:这是两个小时前,洪学智及邓华将军发来的渡江报告。里面详细记录着:截止目前,共有多少志愿军入朝。这些情况,美国人不知道,金日成也不知道。事实上,他早前也根本没想到:兄弟部队会来得这么快。而接下来,彭老总的一番话,则更是让金日成感动不已。概括起来,彭老总阐述了两件事:其一,毛主席下这个决心是不容易的。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,从10月1日接到“求救信”,到18日志愿军入朝,18个日日夜夜,毛主席做了此生最艰难的一次决策。其二,我们是做了最坏的打算的。这11个字,是彭德怀的原话,详情大家可以参考新华网的相关报道。“什么是最坏打算”,彭德怀也跟金日成说得清清楚楚,即:美国宣布同中国进入战争状态,轰炸中国东北和工业城市,攻击我沿海地带。这种“最坏的打算”,是毛主席和各位将领们共同讨论,得到的一种可能性。与此同时,彭德怀也告诉金日成接下来中朝双方可能面临的3种可能:第一种可能,志愿军站住了脚,歼灭了敌人,和平解决了朝鲜问题;第二种可能,志愿军站住了脚,但僵持不下;第三种可能,志愿军站不住脚,被打了回去。说完这3种可能后,彭德怀补充了一句:我们要争取第一种可能。军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别的仗可以不找彭德怀,打苦仗必找他。善打苦仗,是彭德怀的一大特点。这一点,在国内战争时期被一次次验证过。而这一点,金日成当然也知道。听到彭德怀说着这“最坏的打算”,金日成感动不已。他明白,在已判断出最坏情况的前提下,中国人民仍然愿意出兵,需要多大的勇气。于是,金日成站了起来。他再一次握住了彭德怀的手,说出了“感谢”二字。二:东北边防军既然彭德怀说已经做了最坏打算,那么我军必然早就有应对最坏情况的各种准备。至于这种准备到底从何时开始,目前军史学者们基本认定:从1950年6月25日,朝鲜战争刚刚爆发,就已经开始了。其实,就在6月25日的前一天,周总理还主持召开了政务院的第36次会议。可能大家想不到,当时会议讨论的一项重要议题是:大批解放军的复员工作。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当时我国的重心是加快祖国工业、农业建设,号召战士们脱下军装,回到家乡参加工作。这些经历过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的年轻人,是祖国的战士,也是儿子(女儿)、丈夫(妻子)、孩子的父亲(母亲)。他们要到父母床前敬孝,要与妻(夫)相守,要陪儿女成长。但在朝鲜战争爆发12天后,即7月7日,毛主席就一锤定音:迅速组建东北边防军。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,其实就是志愿军的前身。正是由于它的及时组建,后来决定出兵朝鲜时,我方才能实现“神兵天降”。从一开始组建东北边防军,中央就确定了几个主力部队,即:四野13兵团下的第38、39、40军共9个师。你们可知这几个军的战士们,在接到命令北上前,在驻扎地都干些什么工作?别的咱们先不说,只说这39军。39军是原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,是主力军,其116师更是大名鼎鼎的“攻坚老虎”。组建东北边防军前,39军的正驻扎在河南漯河地区。为了不给国家增加负担,当时将士们放下枪杆,拿起了锄头,一个个搞起了生产劳动。他们还办了被服厂、皮革厂,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。就连那一排排新的营房,都是战士们自己建起来的。这就是当国家处于困难时期,咱们的兵:拿起枪,他们保家卫国;放下枪,他们建设家园。同时,在6月份,39军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:安排战士们的复员。据统计,当时39军共有5万余人,按规定有12000多人需要复员。也就是说,有近四分之一的人是要脱下军装的。不少战士不愿意离开部队,急得直掉眼泪。战友们就安慰他们:“带着这一身军功回去,娶个媳妇好好过日子,好好搞建设,一样是为国家做贡献!”一句话,说得小战士不好意思。但7月7日组建东北边防军的任务一下来,一切都完全不一样了。当天夜里,39军军长吴信泉紧急召开会议。吴军长是湖南人,他在会上说了很多,观点也很明确:我们的任务:如果美军到三八线不动,我们就在东北不动;如美军越过三八线以北,我们就打!39军是这种情况,其它几个军部也都类似。大伙儿都是放下锄头、把地里的菜连夜摘了,浩浩荡荡奔赴东北。至于那些刚回到家探亲的战士们,则是一接到电报,就收拾包袱,去追队伍。关键时候,能找得到人,能召得回兵,是中国军队最厉害的地方之一。后来的事实,证明:让四野精锐部队提前陈兵东北,毛主席是高瞻远瞩的。而随着越来越多的部队到达东北,对后勤系统则成了一个不小的考验。当时,周总理和各位老帅们对这一问题,进行了统一部署。对于这些部署,有一点是笔者希望大家永远不要忽略的,即:东北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。当时,全国经济刚刚起步,各个省市都处于困难时期。而边防军的粮、草料、煤,基本由东北本地供给;同时,东北财政部门、贸易部门为了各项费用问题,也是付出了诸多努力。东北人民,为何甘愿做这些?原因只有一个:1931年9月18日,东北被“放弃”;1932年3月,日本人在东北建立“伪满洲”。此后的整整13年,东北人民过着怎样的日子,他们不会忘记。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段历史,在面对边防军里这些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解放军战士们时,东北人民才会不顾一切地付出。三:毛主席和其他9位元帅在准备些什么?既然要做最坏的打算,那当东北边防军在陆续集结时,毛主席、周总理及其他9位元帅们,又做了哪些准备呢?我们,一个一个来说。(一)毛主席、周总理这个层面的准备其实关于出兵朝鲜,毛主席很早就考虑到了可能带来的问题。他在给斯大林的电报中,就已经分析了“我们认为最不利的情况”,概括起来就是两点:其一,使中国现在已经开始的经济建设计划归于破坏;其二,如果美国扩大战争,与中国发生全面战争,那么显然是要挑起大战。虽然做了这种判断,但毛主席仍然选择主动出兵,原因是对于这两个“最不利的情况”,他有精准的预判。他认为如果不出兵,任由北朝鲜陷入险境,甚至面临“亡国”,那我们的东北将长期面临危险。卧榻之侧,岂容他人酣睡?决定要出兵后,毛主席派周总理秘密前往苏联求援。10月8日,一架飞机从北京起飞,上面坐着的是周总理、林彪和翻译人员。见到斯大林后,周总理提出了我国的请求:希望苏联空军能出动。这一点,对于我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。虽然中国陆军非常强大,但在空军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。没有空军的火力掩护,我方补给线将完全失去依靠。对于这一要求,斯大林出于苏方的考虑却并未答应。他当时给出的理由是:空军还未做好准备,至少还需要3个月的时间。虽然这次前往苏联没解决空军的问题,但周总理后来提出的购买汽车、大炮、坦克等各项要求,斯大林都一一应允了。因此我们可以说,毛主席和周总理在志愿军入朝前的准备部分,主要体现在:把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,把最合适的队伍提前安排在东北,并为志愿军入朝寻求到极大的苏联支援。同时,为了防止“最不利的情况”出现,10月8日毛泽东特意将“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”。以“志愿军”的名义参战,正是为了防止战争被扩大。(二)除彭德怀外,其他9位元帅都在忙什么?除了彭德怀之外,其他9位元帅在抗美援朝的准备阶段做出的贡献,也是不可磨灭的。这些老帅们,都戎马半生,个个经验十足。因此不少人在研究最后的胜利时,总会加上一句:当时的中国,拥有地表最强“军事智囊团”。朱德,当时已经是64岁了。多年的戎马生涯下,他积累了大量统帅经验。志愿军入朝前,他曾多次带病参与装甲兵、炮兵、工兵、铁道兵的组建训练工作。他的凝聚力,干这些工作太合适了。刘伯承,擅长大兵团作战,军事素养极高。建国后,他一直在忙着军事学院的建设工作。志愿军入朝前从未跟美国人交过手,刘伯承便反复研究美国军史,为志愿军培养出了一批了解美军战术的官兵。这一点,在入朝后发挥了极大作用。贺龙,除了打仗厉害,号召力更是惊人。他最擅长的是发挥群众和各行各业的力量,从志愿军入朝前的宣传,到志愿军入朝后各种慰问活动,贺老总可谓是尽心尽力。陈毅,上海解放后的第一任市长。一听说志愿军即将入朝,陈老总携上海工商界第一时间响应。当时,很多药品及精密仪器,除了上海再也没有其它地方有能力生产,而大量技术一流的司机、报务员也是在上海完成培训的。叶剑英,当时主政华南军区。自从朝鲜内战打响,在中国台湾的蒋介石就高兴坏了,他以为自己的机会就要来了。于是,他派出了大量的特务在华南沿海地区频频作祟。可以说,在整个抗美援朝期间,叶剑英的坐镇华南,对维护南方安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。当然,还不得不提的是聂荣臻元帅。当时,聂荣臻既是北京市市长,还兼任华北军区司令员,他的工作是最忙、最累的。他给自己提了两个要求:家里不断火(办公室灯不灭),路上不断人(运输物资不停)。为了实现这两点,他曾一度晕倒在办公室里。除了笔者举例的几位外,其它几位老帅也都是一样,每个人都拿出了自己的真本事。尾声:1953年7月27日,不可一世的美国人终于不得不签下停战协议。按当时签字的美军上将克拉克的话来说: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,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将军。此战过后的第4年,彭德怀元帅跟金日成,有了最后一次会见。那是在1957年11月16日,地点是在莫斯科。当时彭德怀和金日成,都受邀到苏联访问。当彭老总的汽车到达金日成下榻的别墅前时,发现金日成早早地在门口相迎。莫斯科的冬天有多冷,大家应该都知道。彭老总见到这一幕,赶紧下车说:“您是领袖,怎么来门口接我?”金日成的普通话不错,他紧紧地握着彭德怀的手,说:“元帅来了!我就得到门口迎接!因为我们是老战友!”是的!彭德怀当然值得金日成这样对他!从1950年10月20日,他在朝鲜的那个山沟里首次见到金日成开始,他就值得。而每一个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,也都值得朝鲜人民的一句“感谢”。因此,朝鲜人民在当地为他们立了最威武的纪念碑。中朝友谊,也至今未改变!做最坏的打算,下最坚定的决心,打最稳的仗,这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办事风格。



相关资讯